第3章 摇橹捕凤真的很难啊
咸丰九年,岁次己未,正月御前大臣兼钦差大臣僧格林沁率部同庆,观蛤沽高跷戏摇橹捕凤大喜,次日抵达大沽。——《蛤沽志》
摇橹捕凤是高跷表演一出大戏,据《蛤沽志》记载,这出高跷戏在清末年间正月“接驾”时高跷会表演一个半时辰,表演时生动好看,非常具有观赏价值。
一个半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三个小时,除了要有较好的功底外,还要有一个好体格。
当时接驾盛况并没有过多记载,唯一有记忆的是解放后当时开始记事,现今已是垂暮的老人们口口相传了。
郭金桥一听到从赵雷和陈晨嘴里说出摇橹捕凤这出高跷戏来也是一阵惊讶,要知道他可是解放后的第三代高跷艺人,在他的记忆里正月“接驾”时候根本就没有表演过摇橹捕凤这出戏码。
这两个刚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是怎么知道的,这出戏老人们都是略有耳闻,就算是四五十岁的那些人都不会记得有摇橹捕凤这一出高跷戏。
这可以说是记忆中的戏码,要说在现实里百分之百出现过,估计谁都没有印象。
“你们俩是怎么知道摇橹捕凤的?”郭金桥面露疑惑。
“我俩找了一些资料,还有一些图片,在一本县志里找到的。”陈晨将如何知道的摇橹捕凤这出高跷戏原因讲了出来。
年初时候,陈晨和赵雷决定组建高跷队,当时两人为了让高跷正规化、合理化、厚重化做了很多努力。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还有一些地方史料,最终他们在网上的一个平台上发现了咸丰年间的《蛤沽志》的一段描述。里面记载了第二次大沽口战役前夕,钦差大臣僧格林沁在蛤沽海防衙门率领部下参加,蛤沽镇正月十六接驾的记载。
当时给僧格林奇表演的就是高跷戏摇橹捕凤,这或许是那时候蛤沽镇的高跷艺人们为了给即将出征的将士呐喊助威,高歌凯旋才特意表演了一整出的摇橹捕凤。
见到这一段描述,赵雷和陈晨两人眼睛里直冒火,这是摇橹捕凤具像化的意义所在,竟然和第二次打沽战役联系在了一起,可以想象到当时的境况是多么宏大。
一帮高跷艺人为了给即将出征的将士加油打气,估计头棒的棍子都得打的冒火星子,老百姓们是淳朴的,将士们为了家国拼命,那么老百姓们也能为将士们玩玩命。
在那个时候赵雷和陈晨将摇橹捕凤这出高跷戏深深印在了脑海里,说什么他们也想让摇橹捕凤重新在这个和平繁荣的大地上再重新演一次。
脑波共享,也要让以前的人们感受一下如今歌舞升平,繁荣富强,不会再让别人侵略,践踏我们的华夏。
当时赵雷和陈晨脑海里全部都被这个想法控制了,不知道是他们想的多,还是共情能力太强。
总之这俩人就认定了摇橹捕凤,心心念念的摇橹捕凤。
听完陈晨讲述,郭金桥有些动容,用怪异的眼神看着这两位中二青年。
“你俩还挺有意思。”邵金铃笑眯眯看着二人。
郭金桥深深看了一眼邵金铃表示肯定,你就是我嘴替。
“嘿嘿,就是想法有点多。”赵雷老脸一红,怪不好意思的,在别人眼前犯中二病确实挺社死的。
然而在一边的陈晨并没有觉得不妥,感觉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觉得恢复摇橹捕凤表演,不光是为了呈现当年的境况,还是为了保留一点老东西,既然它存在就有存在的价值体现,既然记录里提我真的很想看看。”陈晨很认真的看着郭金桥和邵金铃。
“你们的想法挺好,但有点不现实。”郭金桥轻叹口气泼了一盆凉水。
赵雷和陈晨很不理解的看着郭金桥。
“我都没看过,别说是你们了,现在会摇橹捕凤的估计也都去世了吧。”邵金铃解答了二人疑惑。
不是恢复不了而是无从下手。
赵雷和陈晨也完全理解了郭师傅两口子的意思,现在根本就没人会,在那个年代录像机都没有,只能是高跷艺人们口口相传下来。
从清末到现如今,过去上百年,中间战乱不断。
“我以前学高跷的时候听老人们说过,解放后蛤沽花会也恢复了起来,开国大典那天蛤沽镇都沸腾了,花会场面也是最大的一次。那些老师傅们玩了命的耍。那时候那帮老师傅们都差不多四五十岁了。”郭金桥陷入回忆。
他是第三代高跷艺人,这是按照解放后重新组织起高跷表演的时间算起的。
如果按照这个时间节点算起的话,解放后的第一代应该是清末生人,经历了战乱逃荒最后坚持到了解放战争。
按照郭金桥回忆当时第二代接受第一代高跷艺人传授时,已经是青年阶段,而第一代高跷艺人们的年龄会更大,后的将近七十有余了。
能在那个年代活下来的都是命大的,而在那个时候高跷戏的技艺已经有些失传,教授的也并不完整。
然后经过十年岁月,蛤沽花会闭演,第二代高跷艺人们在这十年里把师傅教的东西忘的忘,记不清的记不清,最后1977年高跷开始恢复训练,到了1978年高跷戏又正式出现在蛤沽镇人民的眼前。
而在那个时候郭金桥成为了第三代高跷艺人被进行培养,而第二代高跷艺人们也已经正式步入了中年,甚至有的已经六十有余了。
从78年开始到如今第二代已经算是全部凋零,第三代也所剩无几了,也只有当时最小的郭金桥还算是健康的。
郭金桥讲述着当年的经历不断唏嘘,他很爱高跷然而高跷却变成了他最不想看到的样子。
“摇橹捕凤在我印象里,从78年高跷正式登街开始,到现在就没有演过,就是这个名字也是听那些老艺人们提起过,至于怎么表演的都没看见过。”郭金桥最后无不遗憾的感叹。
“难道就真的失传了嘛?”赵雷满脸不甘,理想是美好的,可现实非常骨感。
听到郭金桥一通解释后,赵雷觉得自己更中二了,就像是一个不懂事的理想主义者,想起什么就是什么。
根本没有一点实际可言,更别说从实践出发了。
“不对,根本还有咱们不知道的。我昨天搜索资料搜索出一套庆祝开国大典时的剪纸作品,那上面好像就体现的摇橹捕凤表演。”陈晨还是不甘心,他想起昨天无意中看到的一套剪纸作品。
他在手机上找了找很快找到昨天看到的剪纸作品,将手机递到郭金桥和赵雷面前。
郭金桥拿过手机看了起来,赵雷也伸着脖子走过去看。
剪纸一共八幅,第一幅是天安门开国大典的景象,气势宏大,全民喜庆。
第二幅就是蛤沽镇的花会场景,几人抬着大辇喜气洋洋,周围观众也一阵叫好。
第三幅是划旱船表演与舞狮在一个场地中表演,可以看出一头狮子围着旱船不停打转,似乎在疑惑他们怎么上岸了,而旱船的表演者也举起船桨准备打狮子。周围的观众拍掌叫好哈哈大笑。
第四幅便是高跷戏表演,只见一位头戴斗笠身着蓑衣的渔翁踩着高跷腿子在河中,在渔翁身边还有一位穿着戏服,头戴首饰的人手中拿着一根长杆,杆上钓着一尾肥鱼从河中跃起,而那渔翁正双手抓向跃起的肥鱼,在旁边岸上一位媒婆打扮的老妪手中持着圆扇呐喊,而在老妪身后有位歪戴着双翅小帽,脸花的与京戏丑角一般的男人,弯着腰笑嘻嘻,双手张开准备扑身前的老妪。
第五幅那老妪正在拿着圆扇正在驱赶围绕在半蹲休息渔翁头上的凤尾蝶,凤尾蝶被一根长杆所牵引,手持长杆的是一位与持肥鱼长杆人一般打扮,只是细节有些不同,而那手持凤尾蝶长杆的人正挥动手臂将凤尾蝶牵引回来。刚才狗狗祟祟猫在老妪身边的公子此刻猫在凤尾蝶的另一边,正拿着折扇准备扑击。
第六幅渔翁正拿着船橹与拿着折扇的公子对峙,公子脸上笑嘻嘻,渔翁脸上怒目而视,渔翁身后的老妪正举着圆扇为渔翁摇旗呐喊。
第七幅前锣、后锣、丑鼓、俊鼓各占四个方位,好似擂台柱子,他们面带微笑手中锣鼓敲的很是起劲,在四人**一身行者打扮的头棒怒目而视,双手举着双棒犹如举着双刀朝下砸去。而在头棒棒下小丑公子一脸惊恐折扇捂脸害怕模样。
第八幅似是一张合影,大辇在最**,旱船、舞狮、高跷排列在两边,所有人都张开双手高举空中,眉开眼笑口中高呼,新中国万岁!
这八幅剪纸给人一种非常震撼的感觉,赵雷看的如痴如醉了,郭金桥也连连摇头赞叹这剪纸工艺的精湛,制作这八幅剪纸的人肯定是一位技艺超群的艺术家。
邵金铃朝着郭金桥招了招手,郭金桥将手机递给她看,邵金铃一边看着一边嘴里赞叹。
“这剪纸做的可真好,对了老郭,你不是也有一副剪纸嘛。”邵金铃将手机还给陈晨忽然间提到。
